各位代表:
从今年开始,我市将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。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浙江省、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,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,市政府制订了《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。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《纲要(草案)》的报告,请各位代表连同《纲要(草案)》一并审议,并请参加大会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“十五”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
过去的五年,是龙泉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。面对变化起伏的市场环境、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,面对非典、禽流感、台风、高温干旱等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,面对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制约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高举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伟大旗帜,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深入实施“二次创业”发展战略,攻坚克难,开拓创新,“十五”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。
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。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.23亿元,比2000年增长78.0%,年均增长12.1%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.36亿元和1.48亿元,比2000年分别增长1.3倍和1.4倍。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,三次产业结构由29.035.335.7调整为20.440.539.1。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,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.18亿元,年均增长4.8%。竹业、茶业、食用菌、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,五年来共建立各类农产品基地26个,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5家。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,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.51亿元,年均增长16.5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36家发展至2005年的81家。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6.73亿元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,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.44 亿元年均增长12.9%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,五年累计开工面积50.4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37.7万平方米。2005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6.99亿元和21.11亿元,比2000年末分别增加12.26亿元和12.50亿元。
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。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.38亿元,是“九五”时期的5.1倍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,新建公路31.9公里,砂改油556公里。水利水电建设投入扩大,建成城市防洪堤6.1公里,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,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.3万千瓦。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推进,宏山220千伏变电所和龙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实施,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。“八路一桥”有序推进,城市道路框架初步形成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.7平方公里,新增城市道路22.5公里,新增绿地面积33.6万平方米。龙泉一中、行政中心、剑川大桥、香溢大酒店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,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61.3%,通自来水率达82.0%,通电率达100%,实现下山脱贫4646户、17367人。
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。乡镇(街道)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,事业编制人数从1119人缩减到773人,缩编31%。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和乡镇(街道)财政体制。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,规范政府投资行为。加快企业改革步伐,五年来共完成了124家国有、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。基本完成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,全面免征农业税。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,2003年以来实际引进市外内资5.44亿元。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,2005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总值达到4284万美元,年均增长13.1%。
人民生活不断改善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4元和3627元,年均增长分别为8.0%和6.8%。消费需求不断扩大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5.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.56亿元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末的10.03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15.10亿元,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8.9平方米和38.6平方米提高到30.9平方米和42.8平方米。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加快,395个行政村达到小康标准。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,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,养老、医疗、失业等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4.1%,“五保、三无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5.1%。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7600个,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.5%以内。
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,全社会科技累计投入 1.3亿元。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,全市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.9亿元,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累计3.0亿元,新建校舍和改建危房24.6万平方米,撤并中小学231所,初升高比例从57.4%提高到85.1%。“两高普九”验收顺利通过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,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。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网络逐步健全,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。“计卫”合作机制不断完善,计划生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,人口自然增长率5.14‰。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。乡村文化、社区文化各具特色,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。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。国防、人防、审计、民族、宗教、外事、侨台、统计、档案、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。
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。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,全市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210项,取消30项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,实行综合审批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制度,构建审批服务平台,共受理审批事项97552项,办结率达99.4%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,“mobile28365365”政府门户网站健康运行。深入开展行风民主评议活动,加大廉政建设力度。不断规范“四中心”建设,五年累计节省政府资金1.6亿元。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,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,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。建立完善领导包案负责、下访接待等工作机制,信访工作得到加强。
2005年,市政府认真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,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。
培育主导产业,着力提高发展水平。农业两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。茶产业初显成效,实现产值1600万元,其中名优茶产值1300万元,占茶产业总产值的81.3%。竹产业稳步发展,实现产值4.82亿元,增长12.6%。五金空调汽配、青瓷宝剑、竹木制品加工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增长较快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.1%。佳和矿业、国镜药业等5家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,实现产值5.77亿元,增长41.4%。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全年接待游客达34.52万人次,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.46亿元。
开展“两年”活动,大力培植发展后劲。“规划年”活动成效显著,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编制完成,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审批,重点项目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,层次分明、功能清晰、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逐步建成。“项目推进年”活动顺利开展,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.42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,完成投资7.3亿元。丽龙高速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基本完成,实现10公里试通车目标;县道砂石路面硬化完成351.5公里,全市县道硬化率达100%;乡村康庄工程完成506.3公里,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8.5%。城市建设项目扎实推进,水电能源及电网建设工程顺利实施。2000名滩坑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。万人下山脱贫工程有序开展,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全面启动。
统筹城乡发展,努力构建和谐社会。以“十村示范、百村整治”、“十万农民饮用水”等工程建设为载体,推进农村环境整治,改善生产生活条件。大力推进科技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。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。着力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,妥善安置企业职工,改善发展环境。编制和修订各类应急预案,强化了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。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。开展环境污染整治活动,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。
积极推进依法行政,健全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,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,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。2005年“十大工程”进展顺利,“十件实事”基本完成。
各位代表,过去的五年,是我市经济取得积极进展,经济质量稳步提高,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;是统筹城乡发展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五年;也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,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五年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市人大、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,全市人民齐心协力、共同奋斗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,向驻龙部队、武警消防官兵、公安干警,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,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。经济综合实力较弱,资源和生产要素分散,经济成本和行政成本较高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经济结构不合理,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。政府职能转变还比较滞后,管理和服务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,创业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。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明显,社会就业压力大,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。缓解要素制约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,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。对此,我们将高度重视,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,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,努力加以解决。
二、“十一五”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
“十一五”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也是龙泉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,是不可多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,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。根据对“十一五”时期所面临的发展形势的判断,我市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按照省委“八八战略”和丽水市委“三市并举”战略要求,实施“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、旅游兴市”发展战略,走集聚发展、借力发展、跨越发展之路,全力加速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,完善基础设施,壮大特色经济,统筹城乡发展,挖掘弘扬龙泉文化,构建和谐社会,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各位代表,根据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“两个确保、两个翻番、两个百亿”的建议,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:到2010年,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,年均递增13.0%以上,人均生产总值20000元,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.550.037.5左右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亿元以上;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80亿元,年均递增21.0%,力争达到100亿元;农业总产值11亿元,年均递增3.0%;旅游业总收入3.7亿元,年均递增20.0%;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.2亿元和2.7亿元,年均分别递增12.0%和13.0%;自营出口总值达到7600万美元,年均递增12.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,年均递增12.0%;城市化水平达到50.0%左右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00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.0‰以内。
为全面实现“十一五”发展目标,今后五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。
(一)统筹谋划空间布局,推进区域协调发展
进一步明确“一极三轴两翼”的空间布局框架,努力谋求从更高的层次、更大的规模、更大的区域上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集聚和跨越式发展。
加快培育市域经济增长极。按照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,大力实施“东扩南拓”工程,按照“北居南工”的格局,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。全力做好“一街、两岸、三山、四园、五路”文章。全面推进金沙新区建设,加快培育发展特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。到2010年,力争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,建成区面积达9.9平方公里。
着力推进高速公路走廊地区的发展。围绕集聚和错位发展的要求,把八都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区的商贸流通中心和重要的竹木产业基地,把安仁建设成为东部地区工贸旅游结合的中心集镇,把小梅建设成为南部经济区的商贸流通中心,把查田建设成为我市的工业大镇,把上垟建设成为重要的青瓷生产基地,把兰巨建设成为旅游休闲型乡镇,把石达石建设成为城郊型工业集镇。
统筹推动“两翼”发展。南、北部中低山区面积广阔,资源丰富,生态环境良好,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。该区域未来的发展,重点是大力实施人口迁移、下山脱贫,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。发展生态农业,开发绿色能源,适度发展旅游业,构筑绿色生态屏障。
(二)实施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加快发展特色制造业
工业经济是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,在新的五年里,要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打造工业“第一经济”。
培育三大主导产业。以金沙新区五金汽配科技园和茶丰五金汽配基地为依托,着力培育五金空调汽配业,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五金空调汽配生产基地。以太阳伞园、安仁工业园、八都竹木园等为依托,注重培育竹木制品业,提升产业发展水平。以青瓷宝剑园、上垟青瓷基地和宝溪、八都瓷产业带为依托,坚持日用品和艺术品并举,加快发展青瓷宝剑业。
做强重点骨干企业。继续实施“扶优、扶强”政策,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业突出、市场竞争力强、地方财政贡献大、社会效益好的重点骨干企业。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,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,重点发展汽车空调配件、医药化工、数据电缆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。
建设工业集聚平台。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,合理安排开发建设时序,重点加强金沙新区和安仁工业园建设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理顺新区管理体制,拓展工业发展空间,培育物流配送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,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备、服务优良的发展平台。
(三)统筹城乡发展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
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着力培育茶业和竹业两大主导产业,至2010年实现优质茶叶基地5万亩,茶业产值1.5亿元;建成高效笋用林3万亩,笋竹两用林30万亩,竹林基地22万亩,实现竹业产值10亿元。稳定粮食生产,发展高山蔬菜、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,科学发展食(药)用菌产业。
扎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。做好村庄布局规划和中心镇、中心村的建设规划,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为重点,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。加强“十村示范、百村整治”、万里清水河道、十万农民饮用水等系列工程建设。大力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脱贫工程,引导农民向中心镇、中心村集聚,努力建设整洁、民主、舒适的农村新社区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建设5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、15个丽水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150个省市级环境整治村。
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,努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。不断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、垃圾污水处理、公共交通、邮电通讯、广播电视、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。把发展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,加快实施农民健康、农村文化建设、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。提高农村减灾防灾和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。
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。以“十万农村劳动力培训”工程为主要抓手,整合资源、健全机制、强化服务、增加投入,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农民转移就业培训,重点培训制造业技术工人和专业服务人才,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。
(四)实施“旅游兴市”战略,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
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,确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。到2010年,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,年均递增13.0%。
培育旅游战略性产业。围绕“生态、人文、休闲”的主题,加快建设“两山一江一城”。推进龙泉山景区二期工程建设,将龙泉山建设成为具有休闲度假、观光游览和会议接待等功能的特色旅游区。依托披云山独特的资源特色,开发宗教文化旅游、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。建设瓯江休闲观光带,加快开发仙宫湖景区、瓯江漂流和香樟园度假区项目,发展近郊“农家乐”、农业园区观光等休闲旅游。开发西街历史古街区、青瓷文化村、宝剑文化村、留槎洲水上公园、九姑山森林公园等城市旅游重大项目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,建立旅游商品集中购物场所。努力将龙泉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。
培育现代服务业。完善市区商业网点布局,加快专业交易市场建设,改造和提升传统交易市场,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。完善市场监管制度,提高物业管理水平,稳妥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。提升金融保险、交通运输、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,加快培育信息、文化、教育、中介咨询、医疗保险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。
(五)集约配置要素资源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
努力提高土地、资金、电力等要素资源供给能力,为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加快交通网络建设。按照“构筑网络、完善功能、扩大覆盖、强化支撑”的要求,全力实施交通“三大工程”,建设“九大项目”,构筑“一纵、一横、二连、三线”交通主骨架,形成快速、安全、便捷的交通运输网。五年完成投资40亿元,到2010年,全市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1019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,二级及以上公路148公里。农村准四级以上公路1500公里,建成一个公路枢纽客运中心、一个货运中心。
加强土地供需调节。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,合理调整土地功能区划,完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,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。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,积极盘活土地存量,用好土地增量。完善征地工作机制,优化土地征收的外部环境。研究完善土地供应政策,加大对违法用地的处理力度。加强土地管理,严格建设用地审批,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密度和强度,促进土地集约利用。依法保护耕地,防止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。积极争取国家、省重点工程项目用地计划指标。
提高资金支撑能力。紧紧抓住上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的机遇,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放开投资领域,创造良好环境,以资产重组、产权转让和法人招标等方式,大力吸引民间资金。完善地方金融体系,创新金融产品。推进商业银行、保险公司、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新的运营机构或开展业务。鼓励设立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,支持发展民间投资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。深化和完善政府“第二预算”。
完善电力供应保障。合理开发小水电资源,完善城乡电网结构,提高区域电网受电和供电能力。到2010年,新增水电装机7.5万千瓦,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,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、110千伏为主网架、35千伏覆盖到各主要乡镇的供电网络。
(六)实施“生态立市”战略,促进可持续发展
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,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既是我们的责任,更是我们发挥自身优势、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。继续实施好生态市建设规划,扎实推进生态市“八大工程”建设。做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、30万亩笋竹两用林、12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。抓好瓯江源头区域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乡镇、生态村创建活动。力争到2010年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0%以上,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250万立方米,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。深化环境污染整治活动,加强市域水污染防治,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工程,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,逐步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。建成市区和凤阳山空气自动监测站,提高环境监测监控能力。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,加强环境噪声管理。
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按照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再资源化”的原则,构筑企业层次的小循环、园区层次的中循环、区域层次的大循环。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,实现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转变,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减少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。以循环经济为导向,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,推广生态农业开发模式。
(七)加快社会事业发展,挖掘弘扬龙泉文化
加快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事业的发展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大力弘扬龙泉文化,提升全民素质。
优先发展教育。继续实施教育“五项工程”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,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,发展职业技术教育、成人教育、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基本完成校网布局调整。抓好市中职校、龙泉一中、龙泉二中、东升小学、西新小学和文武学校等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。强化教育管理,提升教师素质,提高全市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。
完善医疗卫生体系。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认真实施卫生“四项工程”,建立公共卫生“五大体系”。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,扩建市人民医院,迁建市疾控中心。完善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。到2010年,每千人拥有医生2.3人,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.4张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%。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。
加强科技创新。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,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。加大科普工作力度,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。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,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、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,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,建立区域创新服务中心。
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。深入挖掘、开发、提炼青瓷文化、宝剑文化、名人文化、龙文化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做好大窑龙泉窑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,争取实施大窑龙泉窑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。整合产业资源,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。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,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。加快实施有线电视联网工程,完成城网改造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,开通数字电视节目。
(八)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努力扩大对外开放
实现经济社会集聚和跨越式发展,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,扩大开放,加快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。
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。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完善土地流转制度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。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,统筹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,大力发展技术市场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规范行政程序,完善服务手段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,促进公共事业体制转换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加快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,完善公共财政制度。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,全面完成企业改制工作。
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。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溢出的机遇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。加强产业项目包装,注重定向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,重点面向温州、金华等周边发达地区,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、重大项目和投资业主。创新招商引资方式,重视“以商引商”。培育外贸骨干企业,发展外贸出口主体。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,优化出口商品结构,构建国际营销网络。
(九)打造“平安龙泉”,努力促进社会和谐
维护社会稳定,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,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加强社会保障建设。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。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,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。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,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、农村“五保”和城镇“三无”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最低工资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、社会慈善和助残事业。
加强民主法制建设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。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、充分反映民意、广泛集中民智、切实珍惜民力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。继续深化和规范政务、村务、厂务公开,强化司法监督,推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。认真贯彻民族、宗教、侨务等方面的政策,支持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工商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。
努力构筑“平安龙泉”。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,加强乡镇(街道)综治中心建设。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,完善维稳工作机制,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。依法做好城镇房屋拆迁、农村土地征收、拆迁户和移民安置工作。构建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,提高应急处理能力。开展全民国防教育,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,扎实推进“平安龙泉”建设。
三、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
2006年是实施“十一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。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,对于顺利完成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,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.0%;工业总产值增长16.0%,农业总产值增长4.0%,旅游总收入增长15.0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.0%;财政总收入增长10.0%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.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.0%;自营出口总额增长8.0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.0%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.0%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.0‰以内。
围绕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,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:
(一)科学谋划布局,推进市域集聚发展
统筹市域发展。进一步深化规划工作,按照“十一五”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阶段部署,认真实施各项规划。加快市区、高速公路沿线乡镇集聚发展,有序推进高山远山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,促进中间区域适度开发,形成区域协调、层次分明、错位发展的市域发展格局。继续狠抓项目建设,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,不断加快集聚发展步伐。扎实做好项目前期,不断优化项目投资结构,努力扩大生产性、产业性投资的规模,促进可持续发展。
优化要素供给。整合土地、资金等要素,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需要。扎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,为拓宽发展空间打好基础。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,全年新增耕地2100亩,完成开发土地2000亩。拓宽融资渠道,科学合理调度政府性资金。打造信用环境,维护金融稳定,推进银企合作。有效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,增强企业贷款担保能力。创造条件,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。
推进体制创新。完善政府“第二预算”运行机制,进一步提高政府理财能力。加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,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、会计委派制度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,完善项目审查制度,严格控制项目规模和标准,不断规范政府投资行为。深化企业改革,全面完成工业企业改制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,依法加强机构编制管理,提高事业单位效能。
(二)培植发展后劲,提升工业“第一经济”
努力拓展发展平台。合力打造工业经济主战场,着力推进“一区二园二基地”建设,努力扩大工业发展空间。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200亩,力争1500亩。全面加快金沙新区建设,加大资金投入和征地力度,实现新增工业用地800亩以上。加快安仁工业园建设,落实200亩工业用地。重视茶丰五金汽配基地建设。整合上垟、宝溪、八都青瓷生产资源,提升青瓷基地发展水平。
加大扶优扶强力度。着力培育壮大五金空调汽配、竹木制品、青瓷宝剑三大主导产业,力争实现产值25亿元。做大做强五家重点骨干企业,实现产值7亿元。确保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3家,力争4家,新增规模企业10家。努力提升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化工业的竞争能力。加大技改支持力度,实施年处理30万吨铅锌尾矿、年新增100万套工程机械分格式空气滤芯等十大重点技改项目,力争完成技改投入4亿元。
强化招商引资工作。组织“招商引资年”活动推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联动招商。结合“山海协作”等活动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。突出重点区域招商,主攻温州、金华、台州,力求在引进大企业、大项目上有新突破。突出比较优势招商,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。以汽摩配件、青瓷、宝剑等产业及旅游业为重点,开展产业链招商,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。努力引进和推广来料加工。全年力争引进市外资金2.2亿元。
(三)完善基础设施,构筑发展新平台
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。开展交通“合力攻坚年”活动,实现丽龙高速公路龙泉段全线贯通,全面完成54省道小梅过境段改建工程和沙潭大桥建设,建设乡村康庄工程路基路面450公里。加快丽龙高速公路大沙连接线、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改善、乡道改造、西独线改建和查供线、柏小线公路改造等工程建设;做好龙庆高速和53省道八都过境段、安仁至道太跨库大桥等项目前期。加快电力电网建设。完成宏山至遂昌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。开工建设安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。完成井惠口水电站建设,争取梧树垟等五个水电站并网发电。继续抓好岩樟二级水电站建设。
完善城市功能。实施城市“东扩南拓”工程,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。完成剑川大道南段、江滨南路东段、中山路路面改善、城西排水系统等工程建设。完成拆迁安置周转房一期工程、公安刑侦技术大楼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、国际大酒店、内河整治等工程建设。开工建设疾控中心、信用联社综合大楼等工程。争取开工建设江滨南路西段、贤良路东段等市政工程。
强化城市管理。集中开展城市违法用地、违章建筑专项整治活动。做好城市经营工作,进一步规范城市资源管理。建立拆迁工作长效机制,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和公建设施建设,最大限度实现城市资源价值转换。巩固卫生文明创建成果,进一步发挥社区职能,加强市容市貌综合管理,优化人居环境。
(四)统筹城乡发展,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
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。因地制宜加大竹、茶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力度,做好万亩茶叶基地建设工程,重点抓好1个中心、2个区块、5个示范点村、50个示范户的建设。推进高效毛竹林建设,完成低产林改造5万亩,竹林机耕路60公里。围绕优化结构、增加效益、强化服务,引导食用菌产业适度、健康发展。稳定粮食生产,积极培育高山蔬菜、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,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,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,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。
推进农村人口内聚外迁。完善扶持政策,扎实推进紧水滩库区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山远山地区农村群众异地集聚发展。按照“搬得下、稳得住、富得起”的目标,增加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,提高下山移民致富能力。加快南大洋农民公寓、安仁脱贫小区建设步伐,全年实现搬迁农户800户3000人,其中紧水滩库区544户2000人。加大对下山搬迁农民的培训力度,完成农民素质培训1.32万人次。
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深入实施“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”、“村村通电话工程”、“村村通移动工程”等项目建设。通过农民信箱、农技110等工程,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、标准化。以“十村示范、百村整治”工程为主要抓手,建成省级示范村1个,丽水市级示范村4个、整治村30个。认真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努力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。继续做好滩坑移民新村建设。
(五)彰显旅游特色,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
培育旅游产品。制定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政策,强化产业规范化管理。认真实施《龙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,做好龙泉溪漂流、香樟园、披云山、九姑山、仙宫湖等旅游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工作。完善凤阳山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,开工建设龙泉山景区二期工程。以杭州休博会为契机,加大龙泉旅游宣传力度,提高龙泉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打造“旅游新城”。实施城市建筑色彩规划,有序推进旧城改造。制定《西街历史街区保护办法》和《西街开发利用规划》,做好西街江滨景观、廊桥建设方案。稳步推进集旅游观光、休闲、购物为一体,富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西街、宫头旅游街区建设。加快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旅游接待能力。
大力发展服务业。制定鼓励政策,加快服务业发展。引导推行连锁经营、代理销售、物流配送等现代贸易方式,大力发展信息服务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,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。重视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,积极发展“农家乐”、“生态旅游”等休闲服务业。规范建设“千镇连锁超市”、“万村放心店”,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。
(六)强化科教文化支撑,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
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,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,初升高比例达到86%。认真实施教育“五项工程”,完成食宿改造工程建筑面积1.02万平方米,实施市中职校一期扩建工程。资助贫困学生6600人,营养餐工程受益学生9000人。加大校网布局调整力度,撤并学校10所。规范教育收费,减轻农村教育负担,从今年秋季开始,全面免收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。
推进科技创新。支持各类学(协)会积极开展科技和学术交流活动,重点加强同浙大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。鼓励企业建设科研技术中心,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强化人才支撑,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。加大对重点产品、重点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,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。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。积极推进网上技术交易。
加快发展其他社会事业。充分挖掘龙泉地方特色文化,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,重视大窑龙泉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。做好安仁板龙、龙渊龙舟、城北木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,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工程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、广播电视乡乡通工程建设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,努力增强全民体质。深化“双建设、双整治”工作,实施“百村百户文化示范工程”结对共建活动,积极争创省级卫生城市。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,优化卫生布局,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。完成安仁、小梅卫生院建设,加快推进城北、兰巨等乡镇卫生院旧房改造工作。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,强化计划外出生和流动人口管理,稳定低生育水平,力争计生率保持在95%以上。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,提高市民法制意识。
(七)坚持以人为本,扎实构建和谐社会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,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个,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。扩大职工基本养老、医疗保险覆盖面,提高工伤、生育、失业保险保障水平。巩固农村“五保”和城镇“三无”对象集中供养率,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。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范围,确保参保率达80%以上。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,完成5万农民健康体检工作。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,实现参保农民达到600人以上。继续深入开展“解民忧、暖人心”活动,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,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。
加强生态市建设。加快治污技术推广应用,加强工业污染的监测和监管。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工程。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,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。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,继续抓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,完成绿化造林1.7万亩,建立森林灾害远程预警温控系统,加强森林防火工作。抓好瓯江源头区域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。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管理,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。
构建“平安龙泉”。进一步完善“三诊”制度、“三步调处”制度和“治安联防户长制”,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机制,全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。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,认真落实各项预案措施。加强对工矿企业、危险化学品、交通工程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,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。抓好食品安全工作,完善“四网”建设。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,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。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(八)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努力提高行政能力
不断转变政府职能。深入开展“工业服务月”活动,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。严格执行财经制度,强化审计监督。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努力使政府负债率、债务率、偿债率控制在省定比例以内。健全科学决策机制,全面推行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,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,提高政府决策水平。
全面推进依法行政。贯彻落实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》,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,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。加强法制教育,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处置和化解矛盾的能力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、执法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。做好行政复议工作,提高政府公信力。
切实加强作风建设。认真贯彻《公务员法》,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、业务精通、清正廉洁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,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。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,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,强化行政效能监察,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,依法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打造清正、高效、廉洁、诚信政府。
加强民主制度建设。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。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。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,坚持市长领办重点建议提案制度。主动听取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,支持人民群众和接受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。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,保障公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
新的一年,在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,要继续抓好事关龙泉大局和长远发展的“十大工程”。同时,要切实完成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十件实事”。
各位代表,龙泉的改革和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新的形势催人奋进,新的征程任重道远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,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与时俱进,抢抓机遇,励精图治,加快发展,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五年的发展目标,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!
网站标识码:3311810001
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